开封经济环境

2016-03-29 15:27:57 来源:河南省商务厅 浏览次数:

   围绕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积极抢抓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务实重干,奋力拼搏,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六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一)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开封工业体系形成于建国之初的“一五”和“二五”时期,作为中部老工业基地城市,曾有8家部属企业、12家省属企业,河南省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电冰箱、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都出自开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开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9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32家,晋开集团产值达到65亿元,奇瑞汽车和瑞创农机产值超30亿元。50家重点培育企业和50家高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实现利润61.3亿元。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平原非标在新三板挂牌。 
    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全面落实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化工、新材料等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迅速。2014年十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2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9.7亿元,增长11.6%。 
    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8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9.4亿元,增长1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19.1亿元,增长15.8%。通许产业集聚区被评为“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汴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尉氏和杞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强。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94.7亿元,增长15.8%,其中134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18亿元,增长21.3%,正隆包装、沃隆车业等60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二)示范区形象快速提升 
    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总目标,不断加快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扎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启动区、铁南区、运粮河区和都市生态农业区等“四大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郑开城铁运粮河站、宋城路站实现通车运营,郑开大桥、东京大桥建成投用,陇海四路、陇海五路、十八大街、十九大街等道路建成通车,郑开大道拓宽、金明大道北段改造等一批道路管网工程有序推进。 
    重点项目支撑日益巩固。中心商务区、核心区内的7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8.7亿元,“八园两馆一中心”进展顺利。开封西湖蓄水成景,周边16个基础配套项目加速推进,形象品位大幅提升。郑开大道两侧的25个重点项目进展迅速,国际金融中心、煤化研发中心等初具规模。 
    主导产业逐步壮大。示范区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等三大主导产业,2014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6个,中南建材城、奇瑞微车、大商麦凯乐购物中心、银基水上大世界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德豪光电、武秀汽车配件、泰丰生物制药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郑汴一体化持续推进,与郑州开展了空间、产业、交通、旅游、生态、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对接工作。郑汴交通同城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内首条城际铁路——郑开城际铁路建成运营,连霍高速改扩建完成通车,郑徐客运专线、新开铁路、郑民高速二期、商登高速、机西高速等项目开封段扎实推进。 
    (三)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立足开封独特优势,坚持抓品牌、抓精品、抓项目、抓配套,积极提升城市功能内涵、硬件基础和城市形象,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旅游业加快发展。不断加快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城市旅游设施升级,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积极抓好节庆会展,成功举办2014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中国(开封)第32届菊花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2014年,全市旅游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3969.8万人次和192.6亿元。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包装一批,推介一批”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巩固了“一河两街三秀”等文化品牌,建成了七盛角民俗文化街、守望阁、珠玑巷、城墙保护五期工程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了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等高成长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业观光休闲生态度假区项目,积极推进农家乐项目建设。汴绣、官瓷、木板年画等一批特色旅游工艺品,已成为吸引游客和提高开封旅游知名度的一张名片。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加快,2014年,成功获批全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四)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原则,加快构建 “两核六组团” 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城镇体系。 
    高标准规划城市。积极推进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以老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核心,以尉氏、通许、杞县、黄龙、朱仙镇、运粮河为组团的“两核六组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年9月,根据国务院区划调整批复精神,撤销龙亭区、金明区,设立新龙亭区,撤销开封县,设立祥符区,市区面积由547平方公里扩大到184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91万增加到169万,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加快实施“两改一建”。大力推进以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的“两改一建”。2014年,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281.4万平方米,31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基本建成,建成住房1.2万余套。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持续开展“三城联创”工作,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开封市市区文明交通管理办法》等十项制度规范出台,成为市民行为规范准则。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三级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县城、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县城框架持续拉大,功能不断完善,特色日益显现。积极开展小城镇综合整治提升工程,通过对乡镇政府所在地实施“六项整治”和“六项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城镇面貌、完善城镇功能。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丽乡村活动,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环境卫生整治任务,城乡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五)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粮食生产稳定提高。2014年,全市耕地面积59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278.6万吨,增幅2.2%,实现“十一连增”。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全年完成水利投入4.5亿元,开挖治理沟渠1036条,新增机电井4632眼,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6.7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15.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4万亩。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结合国家和省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建设,新建立产业示范基地43个,面积10万多亩。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启动各类项目24个,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1个。中国农业大学开封实验站正式启用。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1%。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8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26家,农民合作社达到6620家,家庭农场达到490家。现代畜牧业迅速发展。加快畜牧产业布局调整和养殖标准化升级改造,2014年全市标准化养殖场960家,规模养殖场(区)达到8100个,畜牧业整体规模化经营率达到50%,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6.5万吨、22.1万吨和25.1万吨。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45亿元。 
    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2014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各类惠农补贴12.6亿元。多渠道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16元。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立足开封实际,扎实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成立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意见》和第一批20项重点改革事项。2014年,第一批20项重点改革事项已全部启动,研究出台专项改革意见(方案)54个。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府机构改革方面,市县两级机构改革已经完成。精简行政审批方面,清理减少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83项,精简比例超过50%。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出台市属国有投融资企业深化改革总体方案,4家市属投融资企业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完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了市与区的税收分成和土地出让金分配比例。农村改革方面,出台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制定了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教育改革方面,出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见等相关文件。促进就业创业方面,出台推进就业创业四大工程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 
    其他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制定了《开封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文化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相关户口迁移限制,简化了户口迁移审批和办理程序。大力推行“四合力”、“一单式”工作法,建立了依法逐级走访新机制,越级走访大幅下降。修订了市人大常委会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持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出台了政府工作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对口联系制度的意见,建立了月协商座谈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出台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一系列制度规定。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大招商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理念,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扎实开展重点产业大招商活动。2014年,举办了“闽粤客商开封行”,组织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豫港豫台经贸洽谈会等招商活动,全年共派出招商小分队370批次,拜访知名企业440余家,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等近20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投资意向。新签约经贸合作项目137个,总投资达1443.6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增长17.4%,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06.4亿元,增长15.2%;进出口总值4.4亿美元。 
    持续加强友好往来。与桂林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国内外友好城市达到17个。2014年,全市共接待来自瑞士、日本、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来访团(组)21批,与以色列莫茨金市进行了友好交流协商,与俄罗斯鄂木斯克市开展了经贸交流,与日本户田市举办了建立友好关系30周年纪念活动。同时,积极开拓友好交流新渠道,与捷克、加拿大等国相关城市建立了联系。

  • 上一篇:平顶山经济发展现状
  • 下一篇:郑州投资环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