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批民营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的进步、产品的颠覆,推动着时代发展,引领行业及社会变革。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更是实实在在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不仅成为国内市场的翘楚,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民营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意识愈加强烈,开始主动走出国门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现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已不只限于产品输出,而是在全产业链上进行全球化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
1月14日,经济参考报刊出了《高端制造彰显民企力量》的专题报道,聚焦民营企业,对其国际化道路进行了探索。
福鞍重工:与世界顶级企业携手共舞
从一家铸造小厂起步,辽宁福鞍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始终瞄准高端装备,以持续创新跻身中国铸造百强企业,其大型、高技术铸钢件在业内广受赞誉。近日,记者来到辽宁鞍山,寻访这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故事,创始人吕世平说,“做难事必有所得”,创新之路要情怀也需坚守。
创新是条布满荆棘的路
走进位于辽宁鞍山经济开发区福鞍重工机械加工车间的偌大厂房,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个“大家伙”:直径接近10米、总重量超过30吨的水轮机壳体,一人多高、单个5吨重的矿用卡车轮毂,弯出优美弧度的大型水轮机叶片……分厂负责人于广余一边小心翼翼地领记者穿梭于机器设备之间,一边兴奋地介绍:“你看这块壳体,表面光洁得几乎可以照镜子,还有那块6吨多重的铸件,其凹槽的精确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东北制造是不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傻笨黑粗’?”
作为驰骋在装备制造领域的一匹黑马,福鞍重工十几年前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铸造小厂。2004年,从鞍钢集团下海,靠承包濒临倒闭的鞍钢厂办大集体企业起家的吕世平投身实业,选择从事铸造,并将产品方向定位在高、精、尖上。“一是国内依赖进口的铸件,二是国外顶级企业从中国买不到的部件,三是国内急需的重大装备。”福鞍重工现任董事长穆建华介绍,为达到这些高难度目标,公司一手与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合作,一手广纳人才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
从2006年第一炉钢水铸造成件,福鞍重工每年都有多项拳头产品问世,如今已是多个国内重点工程和世界500强的稳定供货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达到75%以上。
与世界顶级的整机装备企业携手共舞并非易事。一般而言,这些企业为降低采购成本,会寻找并培植一些中国公司开发制造它们需要的零部件。以美国GE为例,对方会首先审核中国公司的技术、装备、人员、环境、管理和品控等能力,对不符合条件的地方提出整改要求,然后是再审核、再整改。过关之后,GE会给你一个样品,公司造出并通过评审后,GE会发来一个小批量的订单,考核公司持续制造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整个过程下来,时间过去了二三年,公司这才获得给跨国集团批量供货的资格。”穆建华说,正是这样的艰难闯关,公司才得以与500强企业一同创新和研发,许多铸件一步步升级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耐住孤独收获最美“花朵”
专注实体经济需要情怀。前些年房地产市场火爆,仅在东北地区,就有不少知名制造企业大笔投入,一时间赚得盆满钵满。但福鞍重工抵挡住诱惑,坚持从自己的老本行中找出路。
即使做实体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也需要足够耐心。2006年至2008年,全国铸钢行业蒸蒸日上,很多下游客户排队找福鞍重工下单订货。可吕世平考虑到未来发展,硬是推掉很大一部分唾手可得的利润,留下40%的产能用于在研发中试制新产品。
这样的坚守终将收获。目前,福鞍重工的电力、船舶及矿山机械用大型特种铸钢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产品获得“中国国际铸件博览会金奖”,两项产品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0多项工艺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公司制造的燃气轮机部件出口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GE等跨国企业,轨道机车转向架、重型矿用卡车架体和轮毂为美国GE公司的交通板块配套,水电装备大量应用于三峡、葛洲坝(6.230, 0.06,0.97%)等大型水利工程……”穆建华细细盘点公司的优质客户说,凭借在高端装备上的突出表现,其产品毛利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公司在上海主板成功上市,成为东北铸造企业上市第一股。
做实业、搞创新虽然不一定是起步最快,但往往是发展稳健、后劲十足。2008年和2014年,分别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行业产能过剩影响,铸钢市场两度跌入低谷,绝大多数企业订单大幅缩水,原先投巨资铺摊子新上的项目不得不闲置。相比之下,福鞍重工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技术产品,订单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在“马拉松”长跑式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笑到了最后。
自我超越是勇敢者的游戏
再好的成绩也只代表过去,企业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做实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保持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精气神,才能把企业带入一个新高度。
除了技术创新,福鞍重工这几年也在摸索服务和业态创新。3年前,公司凭借为下游企业提供核心零件的优势,在单个零件上添加一些附属物,加工制作成部套单元的半成品,从而大大提升附加值。目前,部套产品已占公司全部产品比重的四分之一。
在公司的机械加工车间,于广余手指一台轨道机车的转向架介绍,原先我们只按要求加工铸件,经过长时间合作我们发现,下游的GE交通拿到产品后,还要在上面加装不少零件,耗时费力。“现在我们在转向架上焊装上刹车、减震等系统,GE拿过去就能使用,对我们的周到服务很欢迎。”
有了十几年来从事高端零部件制造的积累,近期福鞍重工开启了向装备制造整机迈进的脚步。2017年6月,福鞍重工看准国家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市场需求,成立辽宁福鞍燃气轮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一亿元。依靠从海外吸引来尖端技术团队与本土人才的紧密合作,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10MW燃气轮机不久前正式下线,打破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垄断,填补了中国企业制造类似规格高端装备的空白。明年,福鞍重工将致力于研发4MW燃气轮机,为分布式能源市场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核心动力设备和能源站解决方案。
从生产核心零件到提供部套产品,再到制造高端整机,福鞍重工的装备制造之路越走越宽。吕世平说,治企如攀峰,需提前储备能量、布局前路,以勇气和智慧去追求一个个未知的可能。
亨通集团:丝绸之乡崛起世界级光缆企业
动。这是亨通承接的单个订单中总长最长、单根长度最长(达318公里)的国际海缆订单,也创造了国际最长海光缆纪录。该项目海缆总长1200公里,连通马尔代夫的200多个岛屿,使该国一次性实现向4G通信的跨越。
2018年6月,亨通确认中标智利海底光缆项目供应,将承担智利近2800公里海底光缆的供应。这也使亨通公司在国际海洋通信市场上承接海底光缆订单突破了1万公里,标志着公司顺利进入国际海底光缆市场体系,有力提升了亨通在国际海洋通信市场的影响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亨通再次牢牢把握国际合作机遇,从布局全国转向布局全球。在确立了市场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三步走”方针后,亨通实施了50%营收来自海外、50%产业在海外、50%人才为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战略。目前,亨通的光纤网络与业务品牌已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光纤网络的市场份额达15%。
崔根良表示,中国已从资本输入转型为资本输出,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时机。
政策环境助力民企再攀高峰
崔根良介绍,亨通目前已瞄准了新一代5G通信、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等领域,聚焦量子通信、光纤传感器、太赫兹毫米波、硅光子芯片等高科技新产业。
进入2019年,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支持政策的进一步加强,亨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017年,吴江开始启动实施总投资高达2737.2亿元的“555计划”,包括建设5大平台、实施5项工程、打造5大高地。2018年,吴江制定了打造智能工业发展标杆三年行动计划,希望进一步提升智能工业的高度、广度、深度。同时,通过加大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智能制造能力。吴江与德国等国的技术机构,以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营造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协同推进智能制造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提高光电缆企业的竞争力,近来吴江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企业从单一的生产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同时,吴江区2019年还将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提升民营经济产业能级和综合影响力,充分发挥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吴江区委书记王庆华表示,吴江目前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光电缆等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了民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未来,吴江将继续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政策的支持和营商环境的改善给亨通的发展带来了更有力的推动。“未来,亨通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抓在自己手里,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崔根良说。
提起苏州,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江南园林、美景、丝绸,苏州吴江区更是中外知名的丝绸产地。如今,在这丝绸之乡却产生了一家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亨通集团。
亨通是一家从事光纤光网、智能电网领域的民营企业,目前位列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也是中国光纤光网、电力电网领域规模最大的系统集成与网络服务商。在亨通的带动下,吴江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光纤光缆产业集聚区。
自主创新的世界级企业
20多年前,亨通的前身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农具厂。1991年,当过通信兵的崔根良临危受命担任了新组建的吴江七都通信电缆厂厂长,在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无市场的条件下开始了艰难创业,电缆厂当年投产,销售额就达到了450万元。
1992年,刚刚起步的亨通就将目标定在了光缆产品。崔根良意识到,未来光纤通信一定会替代电传输,不能自满于通信电缆目前的成就,必须要转型发展光纤产品。
1995年,亨通正式决策要造光纤,并先后与日本、美国、法国等国的企业寻求光纤技术方面的合作,但这些谈判都失败了。经历了5年多的艰苦努力后,崔根良意识到,既然不能通过市场获取技术,那就开始自力更生研发光纤的制造技术。
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亨通技术团队终于生产出来了自己的光纤,并解决了合格率低等问题,使亨通的光纤指标达到了世界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同时,亨通也确立了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起了光纤光缆产业链的配套能力。正因为如此,亨通的光纤项目在运营的第二年便开始赢利,并以30%的速度增长。
在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中,亨通人一次次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一批高科技核心产品,获得3000多项国家专利、制定了15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填补了10多项国内空白。
记者在亨通看到,刚刚竣工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就采用了亨通的光纤光网产品,包括鸟巢体育馆、世博会、高铁、航天等都广泛使用了亨通的通讯器材和设备,而高温超导材料、动力电池等都成为亨通未来的研发重点。
全球光缆业的“中国方案”
有了自主核心技术的底气,走出去也就成了亨通的发展战略。
2005年,亨通的光电多芯束软光缆出口到美国市场。2010年,亨通完成了全球跨度最大、截面最大的巴西跨亚马逊智能电网工程。2011年,亨通进入埃及电信市场,如今已经成为埃及电信主要的光纤通信产品供应商。2015年,亨通承接俄罗斯北冰洋深海超高压智能电网工程,攻克了20多项世界领先关键工艺与工程技术。
2016年,亨通与斯里兰卡电信等共同承建的“光纤入户试点工程”正式启动,这也是斯里兰卡电信光纤入户首个试点工程。同年,由亨通承接的马尔代夫马累海缆项目正式启
恒申集团:从“一根尼龙绳”走向行业龙头
2018年10月30日,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总部位于福州长乐区的民企恒申控股集团完成对全球己内酰胺龙头“老大”福邦特控股公司收购的股权交割。
反向收购“世界第一”,让恒申控股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集团。“对恒申来说,这是历史性时刻,为我们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董事长陈建龙说。
从“做一根尼龙绳”起步,恒申集团以产业链为纽带,上下延伸突破,成就全球最大的合纤科技生产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集团。
借势登高 爱拼敢赢
陈建龙是土生土长的福建长乐人。改革开放初期,长乐得风气之先,针织厂遍布沿海乡镇。
1987年,陈建龙办起蚊帐厂,“从挡车工、机修工到销售员,我什么都干过”。伴随长乐经济发展高歌猛进,他的事业步步登高。
随后,他敏锐察觉到,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工程材料等领域的原料——锦纶(俗称尼龙)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缘此,2003年3月,陈建龙创立长乐力源锦纶实业有限公司,斥巨资大胆引进世界先进的德国巴马格纺丝设备,正式挺进锦纶行业。“当时一套设备要数千万元,国内没人敢用这么贵的,长沙锦纶厂等国有企业大多还在使用国产老设备。” 陈建龙说。
敢为人先,力源越办越好。因为,先进设备与技术为力源赢得巨大的成本优势:一吨锦纶产品,力源的生产成本只有2000多元,竞争对手仍要8000多元。
“这种设备更新和技术变革,对国内锦纶行业来说是颠覆性的,同行随后纷纷跟进。”陈建龙说。2005年10月,他又创立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35亿元。规模渐大,但烦恼仍不少——锦纶纺丝的上游(切片)产业链缺失,被人扼住咽喉。
“2009年以前,中国大陆锦纶企业基本都从德国巴斯夫和我国台湾地区进口切片。我想做聚合切片,改变这种局面。”陈建龙说。
2008年3月,力恒登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为长乐首家上市企业。随后,投巨资上马20万吨聚合项目。奋力攻关,终有斩获。2009年9月6日,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顺利聚合出第一粒半光锦纶6切片。补齐上游短板,他们从此告别受制于人的历史。
不仅如此,规模优势、就近配套优势凸显。当时,国内多数锦纶企业一条生产线每天只能生产30吨~50吨切片,而力恒一条生产线每天可生产200吨,而且可以立马运往附近的工厂加工成锦纶纺丝,大大节约仓储、物流等方面的成本。
2010年6月,陈建龙发起成立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并整合力源、力恒等企业形成恒申集团。
打通“聚合切片—锦纶纺丝”产业链,恒申集团在中国纺织产业基地——长乐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很多企业纷纷跟进上聚合项目,国内锦纶聚合由此快速扩能。一定程度上,恒申集团在聚合领域的成功,带动全行业升级,推动国内锦纶行业发展。
挺进上游 突破垄断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陈建龙的心情并没有特别舒坦,因为,“咽喉”始终被扼住:生产锦纶的原料——己内酰胺,长期被荷兰皇家帝斯曼等几家国际化工巨头垄断,国内市场基本依赖进口。“当时,完全由卖方说了算。我们不是拿着钱去‘买’,而是去‘求’,求着他们卖给我。”他说。
然而,在几无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要圆己内酰胺梦,谈何容易。陈建龙再次展现了敢为人先的气魄:购买世界最先进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和工艺。
恒申的目光聚焦到拥有全球领先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及管理体系的荷兰皇家帝斯曼身上,并且把握住欧债危机、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等契机,历经5年艰辛谈判与其达成合作协议,斥资10亿元向对方购买40万吨己内酰胺的技术许可。
2013年3月,恒申落子连江县可门开发区,设立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400亿元,运用帝斯曼集团的技术,建设世界级的聚酰胺、己内酰胺一体化项目。
数年苦干,陈建龙的“己内酰胺梦”开花结果。2017年7月,申远一期年产40万吨己内酰胺一体化项目试投产,一个月内,两条生产线一次性开车成功。“我从事这一行20多年,像申远这样两条生产线一次性开车成功,全球同行业从来没有过。”曾长期在南京帝斯曼任职、现担任申远工厂部副总经理的谷俊说。
2015年9月,帝斯曼集团出于战略转型考虑,向CVC股权基金出售己内酰胺65%的股权(后更名为福邦特控股公司)。2018年5月,恒申控股集团凭借成功的己内酰胺生产经验以及完善的产业优势,成为CVC股权基金首选的福邦特买家,并于近日完成收购福邦特的股权交割。
由此,恒申拥有了连江、南京及欧洲三大生产基地,并在全球率先打通环己酮—己内酰胺—聚合—纺丝—加弹—整经—织造—染整共8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恒申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己内酰胺生产集团。
过去,国内己内酰胺依赖进口,仅长乐一地每年的需求量就达60万吨以上。“恒申集团的高端己内酰胺项目全部达产投入市场后,国内锦纶企业将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企业在己内酰胺领域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陈建龙说。
然而,对执着的陈建龙来说,攀登无止境,他又有了“千亿产业集群梦”。“我们将巩固壮大现有产业,做大做强申远己内酰胺项目,同时延伸产业链,突破工程塑料和薄膜核心技术,加快转型升级,最终打造形成千亿产业集群。”他说。